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一曲戏腔情系非遗,两出网剧志在传承 ——武汉传媒学院与宣恩县共同致力民间文化保护

2021-05-28

  长江云APP 05-27

  2021年5月15日,武汉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受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邀请,组建师生调研团前往当地,就宣恩灯戏的创编、红色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议题,展开了为期四天的交流与学习。

微信图片_20210607152314

  宣恩,位于湖北恩施州,当地混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和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宣恩县非遗传习所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俗民风,比如土家绣、薅草锣鼓、三棒鼓、土家十姊妹歌、滚龙连厢、耍耍、八宝铜铃舞、伍家台贡茶、灯戏等。

  武汉传媒学院此行便是聚焦于该县灯戏剧本的创作,双方围绕合作详情,探讨了融媒体背景下,如何让传统地方剧种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

微信图片_20210607152326

  其实,这并非武汉传媒学院与宣恩县的首次合作。此前,宣恩县来武汉传媒学院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与交流,武汉传媒学院也曾深入走访宣恩当地,组织策划拍摄制作的苗汉双语朗诵MV《中华源》在长江云平台直播,并获得湖北省全阅办、团省委、省教育厅和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诵读经典 致敬英雄——第七届全省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210607152332

微信图片_20210607152336

  据悉,去年12月,武汉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受宣恩县非遗传习所委托,深入当地采风,改编创作剧本《薅草锣鼓》,以74岁高龄的“鼓王”冷浩然为原型,生动再现了老一辈民间艺人对保护、传承民间文化所付出的心血。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是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进行集体劳动时时演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内容广泛,风格活泼,乡土气息浓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剧本《薅草锣鼓》完成后,武汉传媒学院的陶立军和胡桐老师组织师生,历时2个多月的打磨,将其录制成网络广播剧。录制过程中,耍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兴林大师,不顾84岁高龄与身患食道癌晚期的病痛,亲身上阵,录唱了剧本中的山歌部分。此外,土家十姊妹歌省级非遗代表传承人李美珍,高腔山歌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娄洪田,恩施州级民间艺术大师董朝丕、董万谷、符先礼、岳树林等人,在宣恩县非遗传习所罗义杰所长的组织带领下,悉数参与了作品的录唱。

  一声声高亢的戏腔,唱不尽当地人对民歌的热爱,唱不完老艺人对民俗的开拓与创新。武汉传媒学院始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下融媒体发展趋势,另辟蹊径,将宣恩当地的田间民歌移植到网络广播剧这方新土壤,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乐种,推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目前,《薅草锣鼓》网络广播剧已全部录制完成,目前正在参加“理想照耀中国——湖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网络视听作品大赛”,作品并同时在喜马拉雅、蜻蜓FM等平台投放,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与创新因子,积极探索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出路。

  (湖北电视台综合频道记者朱春堂 编审罗骏 通讯员张文 王菲菲)

上一条:武汉传媒学院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下一条: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水果湖二小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