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校第一批唯一进藏工作的毕业生,23岁的崔霜已经在西藏工作了近一年。在经历了高原反应、语言障碍、不同风俗习惯,以及与家人朋友分离等“挑战”后,终于适应并爱上了这片她将工作5年的地方——西藏。
崔霜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6届毕业生,毕业那年,她作出了一个让她自己都觉得“疯狂”的事:要去西藏工作。当时她得知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来学校招聘,因为自小有一个去西藏的梦想,同时考虑到自己专业不好找工作,崔霜就去报了名。崔霜的父母知道女儿从小非常有主见,一旦决定的事不会轻易改变,他们选择支持她。“我有一个姐姐,所以不担心父母没人照顾,这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去年7月份,崔霜收到了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录取通知函。
从抵达拉萨的那一刻起,西藏就给了崔霜一个“下马威”:出现了头疼、头晕、恶心、眼睛胀痛等症状,有时甚至无法正常行走。这让她一度想放弃,没想到一周后崔霜就适应过来了。
之前,她以为西藏的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但进藏后,她发现这里与内地几乎没有区别,环境更美。崔霜先是在西藏大学和山南党校学习当地历史、民俗、高原知识以及政治,还被评为优秀学员。后来她被分配到琼结县琼结镇人民政府党政综合办公室。
崔霜日常工作是上传下达,保持政令畅通、处理群众诉求。崔霜说,至今她还记得第一天上班的情景。那天刚上班,领导安排她写一个普法材料的工作方案。这是崔霜第一次写公文,她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在网上查资料,请教同事,两个小时后,她把一千余字的稿件交给科长,科长哭笑不得地说:“小崔,你这个行文太啰嗦,资料也没有搜集齐全。”随后科长帮她修改,边改边指导。崔霜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此后她像海绵一样拼命汲取知识。
近一年里,为做惠农调查、农业情况调查、收取养老保险金,她把琼结镇的5个村落跑了无数遍,走遍了所有人家。
西藏夏天紫外线强烈,外出下乡必须“全副武装”。崔霜笑着说:“防晒霜都用了好几瓶,但还是没什么用,脸上还是黑了。”冬天,气温都在零下,家里和办公室有暖气,但外出下乡崔霜一定会穿上几件厚毛衣,再裹上一件厚羽绒服,“我还会随手带着保温瓶,如果冷的受不了,就喝口热水暖和下。”
“你长大了,可以决定自己的事。”这是崔霜父母常对她说的一句话,对于小女儿的援藏,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今年崔霜过完年回西藏时,父母往她的行李箱里塞了一整条腊鱼。上个月姐姐特意到西藏看她,给她带了妈妈卤的小吃和崔霜爱吃的周黑鸭。妈妈也时常给崔霜寄日用品,“连床单被套都是妈妈寄过来的,她想让我在西藏有家的感觉。”崔霜说,无论有多忙,她每周都会打电话给家里报平安、分享工作趣事。
崔霜有一个谈了3年的男朋友,目前在武汉一家培训机构工作。“我去西藏,他心里肯定不愿意,但他还是尊重我的意见,并没有阻拦我。”在淡季,武汉往返西藏一趟高达3000元。路程远、票价贵让两人去年仅见过2次,一次是男友去西藏看望她,一次是过年崔霜回家。
在西藏的近300个日夜里,崔霜爱上了这片净土。当地民风淳朴,群众热情善良,有时候走在路上,都会有不认识的藏族群众笑着点头打招呼。今年元旦,崔霜和同事下乡做农业普查。当地海拔4000多米,气温零下10余度,在路上崔霜冻得脚发麻。到达村落后,村里的藏族群众拉着她们烤火,到了中午吃饭,藏族阿姨给他们送来自家煮的热土豆。
在刚刚进西藏的时候,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工作生活小心翼翼,但是现在崔霜渐渐习惯了这片净土的生活,喜欢西藏的甜茶、土豆、藏面。单位给她安排了一套房子,虽然什么家具也没有,但她一点一点布置,电视、桌子、沙发……在这片陌生的地域有了一个家。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参与援藏一年多来,不仅丰富了她的人生经历,更让她体会到了服务藏区、奉献藏区的意义。崔霜说,她不清楚28岁后是否会离开西藏,但只要在西藏待一天,她就会为藏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记者 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