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播音与主持艺术、视听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17-03-29

武传新闻网讯(文/记者 萱萱 吴梦圆 郑涛 见习记者周学语 王通 曹浩 图/摄影记者 张凌菲 见习记者 李佳楼)3月25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视听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近50位教师齐聚我校,围绕“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主题,深入探讨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及视听传播专业的教学理念变革、实践方式创新以及教材建设等问题。

9点30分,研讨会开幕式在我校圆形报告厅举行。常务副校长宗微对前来参加研讨会的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期待这次研讨会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像“春天的种子一样,在未来发展中开出不同的花朵”。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毓强介绍了出版社的整体情况以及阐述了研讨会召开的目的。

上午10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视听类专业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分会场研讨会分别在教6楼同声传译室、行政楼209会议室举行。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分会场研讨会由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湘江主持。在教6楼同声传译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师彭松、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刘静、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德胜、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系主任白嗣新、汉口学院传媒学院院长王鹤、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卓、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张新刚、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口语播音系主任陈黎黎先后介绍了各自学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情况。

谈到对课程改革的思考,彭松认为过去以广播、电视来区分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类型,也有按照文艺播音、新闻播音、体育解说等文体类别来划分,在目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必须进行调整,要打破以媒介形态来划分语言表达,实现真正的融合。

刘静谈道,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根据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编写和使用教材。过去教材中好的、精华的内容,不用完全推翻,可以在新教材中沿用。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副校长严翔认为,各个学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式不一样,定位和优势也不同,但是可以尽量提纯或通过高度核心能力的体现来构架教材体系,希望搭建一个平台形成教材的资源共享。

王鹤谈道,有了好的视频、音频,如何策划、包装、推广,通过新媒体等更多的渠道,把这个节目做得更好,在教材建设中可以考虑,包括现在好的音频APP,比如说《逻辑思维》,都是一些高质量的音频节目。这些节目除了有好的内容之外,还有很好的推广。

中国传媒大学李晓华教授认为,从目前的定位来看,仅仅把人才培养定位在媒体是不够的,还有一个更大的社会需求必须考虑,就是人际传播、口语传播的需求。人际传播需要有口才的人去协调各种关系,比如商业推销。婚庆和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发布人,都需要口语传播的人才。这都是非媒体,所以我们的定位除了媒体的需求,还有非媒体的需求,以后非媒体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王婷认为,现在电视访谈节目最缺,但又最考验主持人的复合型的话语能力,比如说网络直播可以有一个独立面对面的播和说,但是只有访谈考验了多元的话语能力,所以要坚守播音员、主持人的话语能力。但当大家都在说这些的时候,会发现专业的表述力在下降。语言是专业的初心,应该把这个传达给学生,更应该在教材中强化。

朱晓彧认为,在教材重新建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保留精华,又要考虑将新的东西与过去的体系有机的结合,比如有些老师已经上了十多年的语音、发声、表达课,突然拿一套全新的教材,对他来说可能需要知识的重新建构,他要重新学习,这个挑战其实是很大的。编写这套教材时要考虑这样的衔接,把有些内容自然地加进去,给现有的老师一个过渡,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研讨会开始前,我校常务副校长宗微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政法、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王婷、河南大学副教授强海峰、陕西师范大学播音系主任朱晓彧颁发客座教授证书。

上午十点,视听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分会场由我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赵倩担任会议主持。在行政楼209会议室,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刘彤、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孟君、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煜、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教师陈皓、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黄伟分别作主题发言。

刘彤以《新常态下传媒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五全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四川传媒学院为例》为主题进行了发言。刘彤认为,应用型高校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视传媒教育进入了“新常态”,一大批线上线下教育、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对高校课堂、教师造成巨大影响,应对“网生代”引领的“后喻文化时代”,四川传媒学院为了适应“新常态”提出了“五全模式”,即实现影视传媒类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覆盖”、实现影视传媒类专业项目指导教师“全面双师型”、实施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产业链实训”、开展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方位成果孵化”模式、实现应用型创新创业教学文化氛围的“全引领”,将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逐步融入到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孟君就《关于影视学科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的主题发言。她认为,影视学科有鲜明的成长性,研究对象年轻化比较活跃,处于快速的发展期,但与哲学、经济学、文学、民族学、戏剧学等学科都有交叉性,院系设置混乱。影视学科绝大部分集中于北京、上海,不像传统学科比较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科研究过于集中。另外,影视学科行业基础基于电影电视行业和新媒体,相对于文史哲等行业有很大的优势,面对电视行业衰退,媒体融合转型期,电影行业的学术交流也有很多。但电影行业研究见效慢,让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喜欢电影的层面,年轻一辈从事“学院派”的人很少,中国艺术研究院也面临着人才危机。再者,影视发展太快,教学滞后于研究,对于综合类院校教授影视专业的老师来说很痛苦,课程讲述内容不能确定,很多种因素也导致了专业成为“双一流”希望渺小。但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并不矛盾,相反学术研究会推动基础教学。

周煜发言的主题是《视听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他从视听传播原理与技术的概述、主要成果、实施举措、总结改进四个方面展开讲述。他认为,在教材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工科的模板,工学结合。工科模板一板一眼,能把步骤细致化。还要着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强化教、学、做。借助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课下自学,重视师生互动。

陈皓发言的主题是《新闻的视觉呈现——浅谈数据新闻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数据新闻具有极强的跨界性,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数据新闻的制作。对于如何学习数据新闻,他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培养图形叙事的意识、建立数据信息描述的逻辑、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信息整合和图形设计综合能力。

黄伟的发言主题是《视听媒体音乐设计与运用》。他指出,音乐为视听主体形象的塑造,烘托渲染气氛,对视听传播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通常情况下,视听媒体中的音乐是传媒人先提出基本要求、构想,再由专业的音乐人完成实施。这说明传媒人需要深厚的音乐素养和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视听传播。他认为,现在市面上还没有一本为传媒类人才量身打造的音乐教材,这次教材改革研讨会具有原创性。

上一条:自拍作业玩转课堂

下一条:20余把共享雨伞进校园